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3月15日,我国迎来第3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年度宣传主题为“消费与安全”。“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提出并引起热议。从瘦肉精、地沟油,到各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而近年来品牌企业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消费者脆弱敏感的神经。记者对近期品牌企业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盘点,希望能引起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金锣”火腿陷霉变门
2月22日,山东省临沂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下称金锣公司)生产的“金锣”火腿肠被曝频现保质期内火腿肠发霉、变臭等质量问题,而且还被消费者吃出塑料片、碎指甲等异物,遭到很多消费者投诉。不过相关报道却在随后的几天内销声匿迹,只剩下大量对金锣公司的正面宣传。另外,3月初,网上出现大量关于金锣内部回收问题产品的报道,这则传闻像投入水面的一块石头,使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心理再度紧张。但是很多消费者在网上查询该报道时却发现不少网页已无法正常打开。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更危及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要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首先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把好安全关;同时监管部门要避免“治标不治本”的整治模式,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上构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封堵监管漏洞,而避免只是被动地去“亡羊补牢”。
“红牛”含非法添加剂
2月9日,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红牛公司)的“红牛”产品进行查证的过程中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配料中含有国家不允许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等诸多问题。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保健食品”栏查询发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网站公示的差距较大,其外包装上标有的香精、烟酰胺、柠檬酸钠、柠檬黄、苯甲酸钠、胭脂红在网站上都没有显示,而网站上显示有维生素PP,在罐上也没有标明。
在遭遇消费者和外界质疑后,红牛公司方面及时通过媒体进行了正面声明,并拿出相关证据向消费者说明了正确的事实。“风起于青萍之末”,那些看似是因外界因素造成的企业危机,其实往往都是潜于企业内部、极易被人忽视的“小问题”。红牛公司的积极危机公关措施,或许值得其他品牌企业学习。
“金龙鱼”体检出问题
1月7日,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外发布通报,该部门抽检7家生产厂家、10组食用油后发现,合肥市有2批次食用油不合格。其中“金龙鱼”玉米油被检测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此次被检出有问题的“金龙鱼”玉米油的生产日期为2011年3月1日,由江苏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升装金龙鱼玉米油。对此事件,金龙鱼经销商解释问题原因为“保管不善”。工商部门在检测出“问题油”之后,及时向各地超市、卖场下发了“问题油”的下架通知。
“金龙鱼”首先做的不是给消费者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而是百般推卸责任,并强调此“不合格标准”并不影响食品安全。当企业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之时,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其是否要有一个起码的端正的态度来回应?端正态度、积极配合,承担应有的责任,多分真诚,少些逃避,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或许才是解决之道。
“蒙牛”被曝含致癌物
2011年12月24日,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牛公司)被抽查出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不符合标准的规定。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微克/公斤,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微克/公斤,“蒙牛”该批次产品超标140%。蒙牛牛奶含黄曲霉毒素从查出到消费者被告知,时达两个月之久,蒙牛乳制品被验出致癌黄曲毒素超标后,官方网站被黑客攻击,留言“民族耻辱”。同时,近日有网友宣称其买到的蒙牛酸牛奶生产日期竟为2月30日,让人大跌眼镜。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获悉蒙牛公司方面对于此事件的回应。
公众需要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道歉,不是应付舆论的重复“保证词”,更不是娴熟的公关措施,而是真真正正的安全食品、健康食品。而这一切,有赖于政府、社会和企业集体发力。
“燕之屋”血燕为人造
2011年8月15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血燕抽检报告:大量血燕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据初步统计,此次抽检涉及浙江省各零售店问题血燕产品达20万克,约3万多盏,平均亚硝酸盐含量达4400毫克/千克。其中标称广东鹰皇参茸制品有限公司的厦门市丝浓食品有限公司的“燕之屋”牌血燕被检不合格,部分被检血燕产品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均超过10000毫克/千克。
相传血燕是由金丝燕吐血而成,价值千金。但现实中,遍地假货,营养价值极低的所谓血燕实在配不上如此美丽的传说。有利可图催生了“黑心燕窝”,而最终让血燕从生产到销售联合“造假”成为可能的或许便是“零监管”。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督管理局称燕窝并不属于国家药典的药品目录,也不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或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中,只是一种食品,并不在其管辖范围内。加之国内尚无燕窝的相关标准和目前燕窝市场的监管空白,才为奸商炮制“血燕”留下了巨大的空子。
“味千”勾兑熬制老汤
2011年7月,一直宣称其拉面汤底由猪大骨等现场熬炖而成的味千拉面,被曝出其汤底是由专门的汤粉、汤料调制出来的。一碗售价30余元的拉面,是由成本价只有几角钱的浓缩液调制出来的汤底。在此之前,日本味千拉面一直对外宣称,“招牌味千拉面,采用猪大骨和各类鱼骨熬炖而成,富含胶原蛋白、钙质和其它43种营养元素。”还宣称其汤底富含钙质,每碗高达1600毫克,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数十倍。随着事态扩大,味千拉面其所使用的白汤确由味千汤料浓缩液还原而成,并非现场熬制。
味千拉面“骨汤门”事件,让消费者又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勾兑汤料”。味千拉面宣称面汤是骨汤熬制,实际却是使用“猪骨汤精”勾兑,这种行为已涉嫌欺诈。消费者的维权,是对不法经营的有力打击,如果消费者能获得足额补偿,甚至按法律规定能获得惩罚性赔偿,那不法经营者得不偿失,自然不敢进行这样的勾当。问题恰恰在于,消费者维权困难,很多权利规定很难落实到现实。味千拉面虚假宣传,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双倍赔偿,但是消费者维权所需的费用远超过一两碗面的价值,操作起来很困难。
食品行业大品牌接连出现各种“门”事件,一再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近期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街边小摊不敢吃,牌子太小也不敢吃的消费者,现在连吃大品牌也要开始顾虑了。2012年,我们还能吃什么?(王国浩)
信息整理编辑: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