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湖北日报
2011年,武汉新增的7件中国驰名商标,其培育和申报,几乎全由外地知识产权事务所和商标事务所包揽,鲜有本土机构争得一杯羹。
近两年来,武汉市每年都有约10家左右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事务所或商标事务所,全力争夺中国驰名商标。此项代理费少则四五十万元,多则大几百万元,武汉的肥水为何流入外人田?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律师苏国森曾承接多起驰名商标的培育和申报业务,他坦言,武汉的知识产权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的人才结构和业务能力欠佳,导致本土客户“舍近求远”。
据介绍,中国驰名商标的培育和申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品牌包装、税收等多个环节,看似申报驰名商标,实则是对企业各个方面水准的提升,从培育到申报,整个周期为3至5年。
这样大的工程,不是复合型的从业人员难以完成。以农业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为例,律师事务所不仅要熟悉商标申报程序,更要熟悉植物品种、发明专利、行业标准、农产品外观专利等多方面的内容。
反观武汉,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过硬”。据了解,武汉有知识产权类的事务所20多家,但有申报驰名商标实战经验的几乎为零。而武汉的商标事务所,多年来所承接的业务也偏重商标代理注册,从业人员中,复合型人才欠缺。2011年,连湖北省、武汉市两家最大的商标事务所都未接到一起驰名商标的代理业务。
“武汉的市场很大,本土机构不是不想做这个业务,确实是有心无力”,知识产权律师陈涛说,“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事务所、中国国际商标专利事务所、万慧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等此类顶级的事务所已经看到了商机,他们正主动地和湖北上市企业,以及即将上市的企业联系,拼抢大单。”
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汉的律所难有作为。苏国森说,在中国驰名商标的培育和申报中,毕竟需要与企业频繁地沟通,本土机构具备的地理优势无可比拟,武汉本土律所要做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记者 余瑾毅)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