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羊城晚报
《评个中国驰名商标据说要花费上百万》,《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为何要花费百万?》,这是羊城晚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报道标题。
话题因广州的一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而起。业内资深人士说,“中国驰名商标”的申请程序和费用吓退了不少老字号企业。有实力申请的老字号坦言,入评“中国驰名商标”,不仅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准备申报资料,前期的费用也多则上百万元,少则几十万元。一家申请了“中国驰名商标”的公司透露:“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当时是按照正常的手续办理,但是直到2009年年初还没有任何进展。为了加速申请,我们公司花了几十万元请专门的中介公司操作这事,在一年内终于申请成功。”记者从网上查询到,目前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的代理公司的代理费约在80万元到100万元左右。
看到这样的新闻,除了给不信任之屋添砖加瓦之外,人们恐怕不会再有太多的惊讶。这之前,这之前的之前,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的种种买卖:想上核心期刊?只要有“好处”;想进名人辞典?只要肯买书;想拿高等学位?只要愿进贡;想要驰名商标?只要敢交钱……从奖项营销到荣誉摆摊,从权力上市到灵魂拍卖,还有什么不能买卖?
在国内卖场的货架上,过去人们常常看到某种商品包装上贴有“国优”、“省优”、“质量信得过产品”、“国家免检”之类的标签,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国优”变“国忧”、“省优”不“省忧”、“免检”要“勉检”、“信得过”变成“信不过”,这些标签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坚守阵地的似乎只有“驰名商标”这种玩意了,可是它的阵亡日子估计也可进入倒计时了。
真正的名牌和荣誉是靠优良品质日累月积的,它们的奖杯来自于消费者的口碑;而国内的许多“名牌”和“荣誉”,却更多地由某些机构某几个人来品评,而这些品评者手持的评判标尺的刻度,往往又与品评费的数量成正比。弹性伸缩的品评标准,实际上已经反测了它的诚信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当金钱成为“驰名”“驰利”的单核发动机时,我们还能信什么?(何龙)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