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新闻来源:中国服装网

  内衣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品牌之间的竞争,随着外资强势内衣品牌的进入,面对竞争业态的激烈化,作为本土品牌,我们靠什么,来实现内衣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走于技术创新型;实现内衣从狭义的以成本竞争转向以品牌竞争,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扩大利润空间。业界曾盛传“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服务,四流企业卖产品”,说明了企业从低层次竞争到高层次竞争的过程,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制造”到“创造”是一种质的改变与飞跃,这种改革改变了单纯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创造利润价值的局面。也提升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能使企业步入一个良性的道路。但如何改,怎样改,相信,目前许多企业对整体的思路不明朗。在这里笔者想以初步的的思路来一个探索性的概括。

 


  技术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核心部份是指内衣设计的创新。纵观目前许多内衣企业,对于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抄板”的阶段。设计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单薄,设计人员一般是招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无实际操作经验。老板每年去欧美与日本几次。去干什么,就是每次去卖一些当季流行的款回来,然后交给设计师。由这些学生组成的设计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做许些的改动,便变成了内衣企业当季推出的款式。这种“抄板”改进过来的款式,能否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天知道。从而,这也导致了国内内衣款式的没有新颖性,大同小异的场面。所以,这种行为对于内衣品牌来说,也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试问,没有真正适合于市场,适合消费者的服装款式,即使通路、营销策略全部做到位,也只能赚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因此,企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应重点抓内衣设计技术的创新。

  品牌的创新

  同样的一件内衣,如果挂顶级的品牌,其价格就得上升好几倍,并且人们乐意掏钱来购买。因为它代表着一种高贵的身份,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对于品牌,相信许多内衣企业并不陌生。因为在品牌满天飞的今天,企业主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且,每个企业都以品牌经营来确定企业的战略路线。可为什么?中国的内衣企业无法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这是因为,许多企业主对于品牌的认识,也停留在最初最原始的阶段,以为品牌等同于商标。以为只要给服装取一个名,设计一个符号,再请服装代言人,在媒体上做一些广告,这样,服装品牌就建立起来了。“品牌定位于为18-35岁年轻时尚的女性,追求个性、时尚、前卫”,这是国内内衣品牌几乎千篇一律的介绍。试想,这样的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品牌识别,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来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美誉度。品牌是什么?营销泰斗菲力普•科特勒说“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者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这些元素只是作为品牌的骨肉,而品牌的文化便是血脉,只有骨肉与血脉相结合,才能使品牌丰满,富有传播力。

  终端的创新

  终端的创新就是要精耕终端。这种终端的细耕讲究实效性,那就是开一家门店要让其赢利,并且富有竞争力。目前,国内的内衣企业讲究大而全,动不动就要一年在全国开多少家门店,于是,在内衣企业这种口号的号召下,许多的门店匆匆忙忙地中开业,又在匆匆忙忙中夭折,给加盟商造成财产的浪费。也败坏了内衣品牌的美誉度。因为在市场运作中,也有一种口碑宣传的作用,而好的口碑宣传无形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而坏的口碑宣传则会给品牌的发展予以沉重的打击。一家内衣品牌在某个区域因经营不善而关闭。以后再想在这个区域开新的门店,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内衣品牌的销售终端的铺展,也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效果。

  因此终端的创新,要求内衣企业依据企业的实力,以及当地的市场形式,来决定是否开门店。这种决策的依据是建立在周密的形式分析、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而不是头脑发热,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盲目的结果,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市场的再开拓受到严重的打击。

  管理的创新

  内衣企业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质的飞跃,在管理上,必须打破企业目前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纵观内衣企业,因为都是从代工起家的。原来在代工时,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上,靠着精诚团结,在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时候,赚得了第一桶金。如今企业面临着转型,而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分清市场形式之后,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此时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担任,而相对来说内衣企业中家族式管理人员都是文化水平不高。在今天,单纯靠经验,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稍微的失控,便使企业走向毁灭的结局。因此说靠原来的家族式人员,根本无法操控企业。因此,内衣企业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企业主在一定范围内懂得放权,才能真正使职业经理起到能动的作用。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监督,在权力范围内,放开手脚让职业经理去做。只有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充分互信的基础,充分运用制度管理或让职业经理人入股,把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命运捆绑,这样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一种良好的互动作用,也使企业步入快速发展之路。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

上一篇:光明无意卷入达能事件 称股民起诉纯属个人行为

下一篇:中国品牌如何“与狼共舞”

相关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