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商标意识薄弱 被抢注仍按兵不动

新闻来源:解放日报
 
    当事业单位尚对注册商标“木知木觉”时,嗅觉灵敏的商标抢注者早已开始他们的广泛抢注―――

    在不少商标专家看来,事业单位应大胆运作商标,挖掘其中的含金量。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市经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已达217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令人奇怪的是,在众多中国驰名商标拥有者中,没有一家是事业单位。

    不是事业单位的产品或服务达不到驰名商标的标准,而是事业单位的商标意识薄弱,鲜有注册商标。市工商局日前透露,在商标注册中,不乏来自文化、医疗、教学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申请,可几乎清一色是企业申请人或个人申请者。哪怕商标抢注人已将事业单位的名号、徽记注册成商标,事业单位也按兵不动。

    事业单位真的不需要商标吗?

    注册的误区

    “事业单位又不参与商业运作,为什么要有商标?”采访中,这是听到最多的声音。不少事业单位认为,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参与商业运作或生产产品,不必注册商标。况且,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名号使用,大多需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无需再用商标形式加以强化。

    可事实证明,上级主管部门并不是事业单位名号的全能保护伞。最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创刊的《新沪商》杂志就遭到商标抢注。照理说,作为一本合法的新闻出版物,经过了上级部门层层审批,“新沪商”的字号使用已拥有一定限制,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随便使用。但深谙商标知识的抢注人没有注册出版物方面的商标,而是将“新沪商”作为展会招商、论坛筹办等商业活动的商标进行注册。如此一来,抢注绕开了出版物名号使用的限制,迷惑了杂志的读者,扰乱了杂志社的正常经营。如果《新沪商》注册商标在前,抢注者就成为侵权者,将受到制裁。可见,即便不参与商业运作,事业单位也有必要用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其实,国外的大部分学校、医院、研究院、展览馆都会将自己的名称或徽记注册成商标,对侵权者竖起一道防护墙。

    商标还是知识产权上的重要一环。缺了商标,就等于缺少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影响事业单位拓展业务。例如,上海同济大学在高校中名气颇大,但“同济”二字已被武汉同济大学抢先一步,注册为函授、出版物等教育类的商标。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同济大学如果想在出版物或函授教育上突出“同济”二字,就可能侵权。对拥有强大教学力量的上海同济大学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遗憾。

    其实,处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事业单位需要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注册商标是件或早或晚的事,区别只有一个:提早认识可以少缴或不缴学费,较迟认识将会失去某些商业机会甚至付出高昂的学费。

    抢注的烦恼

    当事业单位尚对注册商标“木知木觉”时,嗅觉灵敏的商标抢注者早已开始他们的广泛抢注。与其他名称相比,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字号意味着权利、信誉、职责,有些已在相应领域里拥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信赖。事业单位名号也因此成为抢注热点。更可怕的是,抢注者很可能将有价值的事业单位商标待价而沽。如果事业单位不购买抢注者手中的注册商标,就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侵权瓶颈。

    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商标种类也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声誉。对事业单位来说,除了本行业的商标类别注册必不可少,也需要考虑衍生产品、衍生行业的商标类别,并对其他使用自身名号的商标进行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本市以“复旦”二字注册的商标有19件,以“fudan”注册的商标有11件,以“复旦大学”注册的商标有5件,其中仅3件由复旦大学注册。但复旦大学注册的商标主要集中在讲学、授课等教育领域和微电子领域。而其他企业或个人注册的商标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包括药品、涂料、电线、皮包、金属门窗、建材等等。尽管复旦大学现有的商标基本囊括了自己的主业,但如果放任那些涂料、电线、皮包、金属门窗等商标拥有者的经营行为不管,也可能影响自己的声誉。

    幸好已有一些事业单位意识到商标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尝试。最著名的就是已取得国家驰名商标资格的“故宫”商标。在1996年至1998年间,故宫先后两次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故宫”、“紫禁城”等十五类服务商标,涵盖珍宝估价、艺术品鉴定、观光旅游、文娱活动、组织和安排文化教育展览、书籍出版等几十个小项目,从而成为我国文博界第一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单位。此举使那些形形色色的“故宫商店”、“紫禁城面馆”不得不有所收敛。

    品牌的引力

    其实,事业单位的商标价值并不仅限于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少商标专家看来,事业单位应大胆运作商标,挖掘其中的含金量。

    运作商标早已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而且不会因商标所有者性质不同而有所限制。对事业单位来说,通过运作商标来补充行政经费,合情合法。同时,合理地利用商标,还能为事业单位带来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复旦大学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在本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字号中含有“复旦”二字的内资企业有191家,注册金额超过25亿元;外资企业14家,注册金额4513万美元;私营个体户49家,注册金额近4.6亿元。粗粗估算一下,“复旦”名下的注册资金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倘若复旦大学利用商标对这些打着“复旦”旗号的企业进行管理,那么就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复旦军”。一旦遇上侵权的公司,也可以把注册商标当武器,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索赔。

    上海拥有以上力量的事业单位并不在少数。比如,在以设计著称的同济大学周边,已经形成各种设计企业聚集的“环同济经济圈”。这其中,有的是同济的毕业生,有的是同济的教职员工,当然也有冲着“同济”牌子的“傍名牌”者。但这些企业中拥有注册商标的却不多。当上海同济大学在教育类商标注册上已经落后一步的时候,如果能在建筑设计产业上打造出一块金字招牌,也不失为亡羊补牢的措施。专家建议,同济大学可以通过注册商标授权使用的方法,把非正规的“同济”招牌企业整编起来、规范起来,从而将这些小打小闹的散兵游勇变为一支响当当的“同家军”。

    此外,发展事业单位商标,制度保障也必不可少。据了解,有些事业单位不愿意进行商标运作,在于事业单位享受不到运作的成果。有些事业单位能够享受国家的拨款补贴,但部分主管部门在拨款时明确表示,事业单位若通过自己的商业运作获得资金,那么就要抵充补贴的部分。如此一来,哪怕事业单位商业运作得再好,利益也用不到自己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乐意做“吃力不讨好”的商标运作。有关专家对此建议,不妨从拨款补贴上对事业单位的商标运作提出要求,通过指标、奖励等各种手段,激发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

上一篇:烟台企业首次申请婚庆商标 婚庆服务走入品牌经营

下一篇:品牌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相关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