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知识产权专论:不应忽视商标炒客的“鲶鱼效应”

新闻来源:中青网
  针对以个人名义申请注册商标,然后高价炒卖从中牟利的现象,今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一纸新规定,提高了这种“商标炒卖”行为的“门槛”。
 
  这些年来,公众通过耳闻目睹的诸多事实,对那些以投资赚钱为目的的“商标炒客”,印象日益加深,感触也是良多。譬如有人眼光独到地抢注了“赵本衫”服饰商标,又譬如去年一温州商人收集了全国各地知名酒店的商号,一天时间向国家商标总局提交了171个商标的注册申请,可谓将商标炒风演绎到了极致。
 
  对于“商标炒客”适当的治理固然需要,但也不应忽视了“商标炒客”的“鲶鱼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商标炒客”的抢注行为,确实会给正常注册带来难度。但这是否“扰乱了商标注册秩序”,或说“浪费了国家行政资源”?我认为颇值商榷。我找到这么一组数据,1994年底,中国各外贸公司和有进出口权的工贸公司在国外的有效商标注册总件数仅为9867件。而当时日本的松下电器,美国的通用机械,德国的汉高公司,他们拥有的商标注册件数都是从几千件到几万件,少数公司的商标甚至达到6-7万件。这就是说,中国在国外注册的商标还不如国外一个企业注册的商标多。
 
  一时一刻来看,提高注册商标的“门槛”,让“商标炒客”欲炒难炒,自然可以看作是为正常注册“保驾护航”了。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这样头痛医头的保护性举措,反而被一些缺乏商标保护意识的企业,想当然地视作天经地义。如果把“商标客”比作一条激活经营惰性的“鲶鱼”,我以为,一味想着对“鲶鱼”增加束缚,让“鲶鱼”动弹不得,未必是种可取的做法。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

上一篇:注册商标“世界第一国”有隐忧

下一篇:知识产权案“吃掉”中国企业10亿美元赔偿金

相关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