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产业发展 2019.11.26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蒙顶山茶”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牛碾坪,向四周放眼望去,目光所及处全是茶园,小路上种植的桂花正在秋色中盛开,茶园中弥漫着甜蜜的香气。在茶园中的雅安市现代茶业科技中心, “蒙顶山茶”四字随处可见,并陈列了多种印着“蒙顶山茶”图样的茶叶产品,这就是名山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顶山茶”。整个名山区,95%的土地上种的都是茶树,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依托茶产业,名山区涌现出不少亿元乡、亿元村,而这样的变化与2003年获准注册的“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无关系。
 
  “2003年前,全区茶树种植面积只有5万亩,‘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后,我们大力打造品牌,名山区的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在,全区拥有1300余家涉茶企业,茶叶综合产值每年达到60亿元,2019年‘蒙顶山茶’品牌估值33.65亿元,可以说,地理标志赋能的茶产业托起了整个名山区的经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名山区茶业协会副会长梁健表示,自“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以来的16年间,“蒙顶山茶”地标品牌的升级带来了名山区茶产业的整体升级,更让农民的好日子不断升级。
 
  建品牌 抓质量
 
  名山区的蒙顶山,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之一,据记载,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茶树。名山区蒙顶山茶区处于北纬30度这个中国最宜种植茶叶的地带,该地区雨多、雾多、寡照天气,给茶叶生长和营养物质合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蒙顶山茶内含物丰富、酚氨比低,鲜醇爽口,清香浓郁,回甘悠长。
 
  然而,茶叶这种传统农业作物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2003年以前,名山区的茶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普遍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市场拓展以价格竞争为主,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年综合产值仅6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梁健介绍。
 
  2002年,在名山区原工商部门的建议下,名山区茶叶协会着手进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工作。2003年,“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准注册。“由于拥有了品牌,茶叶售价不断提升,最早的5万亩茶树赚到了钱,农民纷纷主动改种茶树,名山区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健表示。
 
  经过几年发展,名山区蒙顶山茶呈现茶叶购销两旺的局面,但却时常传来负面评价——“名山茶不好,是苦的。”原因在于,当时茶农和茶企的产品质量意识差,仍然在使用高毒高残农药。
 
  下功夫提质量,蒙顶山茶区制定标准,狠抓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行农药源头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鼓励企业发展有机茶,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狠抓环境整治和茶叶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更规范,产品品质和质量不断提高。
 
  卯足劲创品牌,名山区不断规范“蒙顶山茶”品牌使用行为,加大商标保护力度;组织专项资金,在媒体、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上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特别是“雅安4·20地震”后,演员成龙公益代言“蒙顶山茶”品牌,使“蒙顶山茶”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使用、管理、标准的制修订都是我们‘一手一脚’地搞起来的。”梁健介绍,特别是《“蒙顶山茶”品牌使用管理手册》,详细界定了地标管理、使用、申请、维护、标准、广告、标识标注等内容,2013年首印500册,力求从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全方位确保蒙顶山茶质量,规范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实施,蒙顶山茶质量提高了、品牌打响了,“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连年上涨,从2011年的10.84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17.44亿元。随着“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的逐步提升,许多生产经营户只用自主商标、忽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的历史状况改变了,也实现了“培育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商标富农目标。
 
  求升级 谋发展
 
  到了2016年,梁健又在思考“蒙顶山茶”地标品牌转型升级的发展。
 
  “蒙顶山茶和其他产区的茶不同,涵盖了中国的六大茶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都涵盖其中。”梁健表示,“蒙顶山茶”是产区的一个整体概念,在消费者眼中,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茶叶种类的印象。
 
  “这是‘蒙顶山茶’地标品牌发展的一个软肋。消费者可能买到的是竹叶青型的绿茶,也可能买到卷曲型的绿茶,也可能是藏茶和黄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从单品突破,向消费者建立不同种类茶叶的较为直观的品牌印象。”梁健说,事实上,蒙顶山茶每种茶叶都有不同工艺,比如卷曲型的蒙顶甘露,经过“三炒三揉”工艺制成,赋予它单独的地标,将更有利于其发展。
 
  随后,名山区茶业协会开始针对单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陆续获准注册了“蒙顶山黑茶”“蒙顶山石花”“蒙顶山甘露”“蒙顶山黄芽”“蒙顶山毛峰”“蒙顶山藏茶”等6件单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字体设计与横版和竖版的“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持一致,形成了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群。“下一步的品牌宣传工作,我们要分阶段、分时段进行单品的宣传,这将更有利于蒙顶山茶地理标志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让更多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直观的印象。”梁健介绍。
 
  此外,名山区还按照“地标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成立了蒙顶山茶品牌促进联盟,指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先后注册300余件商标,实现茶企优势互补、互为支撑、抱团发展,提升蒙顶山茶品的品牌美誉度。
 
  2017年,“蒙顶山茶”品牌估值达到26.66亿元,位居全国第九位,被评为“最具发展力品牌”;2018年,品牌估值30.72亿元,位列全国第八位;2019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33.65亿元。
 
  品牌打响了,茶叶就卖得好。“全国的茶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蒙顶山茶从2002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现在,种植面积一直增加,价格稳中有升。2017年春天,从安徽碧螺春原产地来了200多位客商收茶,2018年来了2000多位。蒙顶山茶能够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我们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径,为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梁健介绍,目前,名山区茶农年收入仅茶叶一项就达到人均1.5万元。全区茶叶的综合产值达到每年60亿元,带动周边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
 
  记者走在名山区解放乡银木村的路上,如画的美景让人有置身欧洲小镇的感觉——平整的柏油马路上干净得没有一块垃圾,而与欧洲小镇不同的是,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茶树,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把优美的线条延伸到天际。“以前这里没那么干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是老百姓自发维护环境,让我们的乡村更美了。”梁健说。
 
  在茶树间采茶的茶农,手上的活虽然不轻,但每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在田间采茶的茶农李斗兴停下手里的动作与记者攀谈:“收茶叶挣的钱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还在家门口,现在日子过得特别好。”
 
  事实上,在地理标志产业的带动下,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只有种茶一项。解放乡银木村是名山区茶旅融合的“示范村”,全村种植茶叶面积2500亩,依托这些茶树,当地推进茶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随着茶园边上的农家乐、采茶制茶体验工作室、特产销售超市一个个开起来,农民的钱包也鼓起来。
 
  名山区在地标品牌的带动下,茶旅融合发展、茶市场体系逐年完善,“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目标实现再望。“在全国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中,获准注册的有很多,但真正使用和管理好的并不多。我们的经验是,好好打造这些地标品牌,把地理标志发展为一个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梁健表示,下一步,名山区茶业协会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蒙顶山茶”商标国际注册的范围,加快“蒙顶山茶”商标国际注册的速度,用实际行动助推“蒙顶山茶”品牌进一步跻身国际市场。近日,从名山区茶业协会再次传来喜讯,继去年在英国获得首个国际商标注册证后,日本特许厅签发了第6168116号《商标登录证》,“蒙顶山茶”商标在日本注册成功,“蒙顶山茶”距从中国名茶成为世界名茶的目标又进一步。

相关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