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糖酒快讯
产品类别是公共资源,只有品牌才是属于你的。不少企业舍弃品牌而大肆宣扬产品类别,无异于自己主动给竞争对手做嫁衣。
最近接触到一些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创意一流,企业非常希望用产品的小名――一种未经注册的类似新品类名称为推广重点。我直言不讳地说,这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诚然,这些品类的名字都很好听,而且对产品利益点的表达巧妙而传神,但我还是坚持否定了这种做法。
品类不应成为传播重心
我的理由很简单,品类是一种公众资源。当年,当张裕确定投入千万打造高端品牌“解百纳”的时候,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解百纳”的归属尚未确定,还属于社会的公共资源,谁都可以使用。一旦该品牌成为这类产品的通用品牌,竞争对手便有意识地利用大众对该品牌的高认知度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这种利用通常是掠夺式的,不计后果的。果然,长城、王朝等葡萄酒公司纷纷推出防御性的解百纳产品,并将解百纳定位为低端产品。
竞争品牌推出各种各样的“解百纳”,一是想在市场分一杯羹;二是想借机把市场搅乱,打乱张裕的营销计划。与张裕将解百纳定位为高端产品针锋相对,竞争品牌纷纷将解百纳定位为低端产品,通过10元左右的批发价,20元左右的零售价,向消费者传达一个这样的信息:解百纳物美价廉,这使张裕投入巨资对解百纳定位为高端产品的努力化为乌有。
传播品类,得不偿失的例子很多。“龙井”茶原本是指在杭州西湖畔狮峰山龙井村所产的茶叶,由于龙井的名气极大,因而整个西湖附近的茶叶皆冠之以“西湖龙井”,进而浙江省很多地方所产的茶叶也开始搭顺风车,以至于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西湖龙井”,“龙井”给人的高价值感慢慢消失。由于众多竞争产品对“龙井”品牌的稀释,狮峰山原产的龙井茶反而在市场难以取得优势地位。
而“排毒养颜胶囊”的市场启蒙者更糟糕。直到今天,大多数消费者也不知道是谁首创了“排毒养颜胶囊”的概念,并用大量的广告费“炸”开了这个市场。在第一个“排毒养颜胶囊”推出后,很多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排毒养颜胶囊”。第一个企业花巨资启蒙的市场,却被大家分享了。
品牌建立传播壁垒
品牌稀释给原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企业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构建“品牌传播壁垒”。让我们来看看红星“二锅头”是如何做的。
“二锅头”酒是中国酿酒史上第一个以酿酒工艺命名的白酒,因其生产的酒在蒸酒时掐头去尾留中段,俗称“二锅头”,所以此酒因酿酒工艺而得名。
1983年以前,红星牌“二锅头”是全部商标注册,不仅红星牌包括“二锅头”均为独家使用,甚至商标上的红、白、蓝3种颜色也受法律保护。但此后国家商标局规定,除国家一类名酒中的“五粮液”,可以用工艺命名而注册商标,红星“二锅头”则不能全标注册,只有红星牌受到保护。可惜,在“二锅头”可以通用后,红星人并没有抓紧时机突出红星的品牌,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战略,集中力量抓产品质量和市场覆盖率,红星“二锅头”是通过老百姓用舌头品出来的,又经老百姓的嘴传出去的,结果“二锅头”比红星牌的名气更大。
失去保护之后的“二锅头”已经成为行业通用名称,于是,全国各地蓬蓬勃勃涌现出数十家“二锅头”酒厂。据统计,仅北京地区就有17个“二锅头”生产厂家,许多消费者只知“二锅头”,而不管是什么牌。针对这种情况,红星集团开始调整品牌战略,突出“红星”,淡化“二锅头”。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红星的品牌形象开始清晰,一些消费者买“二锅头”,也开始指名要“红星”了。
在我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也常为客户解决此类问题,虽然最后都基本能够弥补,但我还是想提醒广大企业,舍弃品牌而大肆宣扬产品类别,是企业品牌经营的大忌。虽然你独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如果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你的广告费投放就必须在你的品牌宣传上,产品类别、工艺名称不应该成为品牌传播的重点。
将品牌名作为品牌传播重心,是国际著名品牌一直坚持的传播策略,也是它们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愿国内企业能坚持正确的品牌战略,不要闯进传播产品类别的误区,大力宣传产品类别的名称,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