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力量山西省商标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闻来源:山西日报 
 
    “春笋”“海棠”这些曾经名噪国内的山西本土品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悄然陨落。在激烈的竞争中,山西品牌是一蹶不振,从此消沉?还是凤凰涅??,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14件熠熠生辉的中国驰名商标,宣告山西品牌的强势回归。

    据统计,我省中国驰名商标由2003年的4件,达到2006年底的14件;著名商标认定由2003年的37件,到2004年的111件,再到2005年的340件,每年以两倍速度递增。

    省工商局局长王虎胜说:这些商标引导了一批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驰名、著名商标显露峥嵘

    “语文报”商标,我国迄今为止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报刊媒体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屯玉”商标,全国农业种业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杏花村”“竹叶青”商标,汾酒集团同时拥有两件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是少有的……

    驰名、著名商标,既凝结着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凝结着知识含量,体现着企业的文化,体现着企业的信用,代表着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驰名商标的多少,直接体现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驰名、著名商标不仅成为一个区域、城市发展的象征,而且自身具有着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据测算,2002年我省驰名商标中,当年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全部有形资产不过亿元,而“水塔”这一牌子价值2个多亿,经过几年发展,“水塔”品牌已有了巨大增值。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双威在“竹叶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深深认识到,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品牌优势、文化优势、规模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意义上,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2003年,我省的驰名商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瓶子”“两袋子”“两瓶子”是“杏花村”牌汾酒和“水塔”牌醋;“两袋子”是“奇强”牌洗衣粉和“天脊”牌化肥;著名商标只有210多件。到2006年底,驰名商标发展到了14件,著名商标达到450多件,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拥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如南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奇强”商标的驰名度,迅速进行低成本扩张,成为中国洗涤行业巨头。

    驰名、著名商标迅猛发展得益于我省实施的商标战略。全省工商部门先后开展了“商标注册年”“商标战略推进年”活动,坚持“两深入”,即深入千家企业、深入万家农户;做到“三到位”,即商标法律宣传到位、商标注册服务到位、商标保护执法到位;实现“四集中”,即集中注册一批商标、集中培育一批著名商标、集中推荐一批驰名商标、集中保护一批重点商标。2005年以来,省政府制定政策,对荣获驰名商标企业给予100万元重奖,大大激发了企业争创驰名商标的积极性。

    农副产品商标异军突起

    以前有人形容我省农副产品是“小米白菜,装袋就卖,有无商标,一样销售”。在这种状况下,诸多农副产品在市场上有“一流品质、二流待遇、三流价格”的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破解这道难题,2003年,省工商局在全国率先做出了“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通过采取深入农村调研、制定战略方案、加强商标宣传、先进典型引路、强化权利保护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潞城市熬脑村出产的大葱品质优良,远近闻名,但这样的好产品只能在农贸市场上销售,卖不出好价钱。2003年注册商标后,“熬脑牌”大葱长驱挺进全国各大超市,身价骤然倍增。在2004年11月的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上,“熬脑牌”绿色大葱每根卖到了2元钱。目前,潞城市有7680户农民都种植了大葱,平均每亩大葱收入2200多元。商标和农业的“联姻”,为我省农副产品搏击商海扬起了风帆,为我省农民勤劳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中,全省有70件商标做到了一件商标带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有137件商标实现由一件商标带动一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幅度达到17.4%。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我省各地以商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形成了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沁州黄小米,以“沁州”驰名商标为纽带,以公司为龙头,以沁县谷子种植区域为基地,形成了“公司+农户+商标”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3年中,全省实行“公司+农户+商标”发展农村经济模式的达299个。长治市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屯玉及图”驰名商标为纽带,开发玉米种子16万亩,并延伸到21个省市,制种总量达到9000万公斤,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名列中国种业五十强中的第二位。

    3年来,全省各级工商部门指导3493个企业正确使用商标,引导帮助企业和农户申请注册商标2102件,一批知名农副产品品牌的崛起,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民。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区域品牌基本形成,培育出了一批像寿绿大白菜、绛州绿蔬菜、平遥牛肉、大同黄花菜、稷山板枣等具有地方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农副产品品牌。目前,全省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逐步改变了我省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流品质、二流待遇、三流价格”的被动局面。

    商标发展“路线图”

    与其他省市相比我省商标发展现状如何?

    经过几年努力,我省实施商标战略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纵向看,我省近年来商标申请和注册增长速度很快,商标申请从2003年的3200多件,到2006年达到了6000多件,企业的商标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从全国看,我省无论是申请量还是注册量,占全国的比例都徘徊在1%以下,与其他发达省市及周边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驰名商标数量上,仅占全国总量的1.6%,在全国排名第19位。

    企业商标意识淡薄,运用商标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足,成为我省商标发展的主要障碍。我省是能源大省,应该说有能力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驰名商标乃至世界驰名商标,但实际上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业拥有商标很少,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杏花村”“竹叶青”“冠云”“东湖”等商标曾经在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被抢注,导致这些企业对外贸易受阻,极大地影响了我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底子薄、差距大、竞争激烈,我省商标发展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就要求我们拿出一种后来者居上的勇气,迎头赶上。

    2006年,省工商局起草的《山西省“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批准执行,为我省商标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将特色农业产业、能源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重点领域和“三个企业方阵”作为我省商标发展的核心,通过进一步加强出口企业商标战略工作,引导扶持出口企业创立并使用自主商标,形成一批出口自主品牌。同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着力创建国际品牌。

    王虎胜说,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我省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的工作机制,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市场中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三大“商标方阵”,实现品牌主导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现“商标兴省”的目标。

    第一方阵:中国驰名商标方阵。重点培育一批在我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到2010年,力争使驰名商标总量达到30件。

    第二方阵:山西省著名商标方阵。重点培育一批在我省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熟知的商标,到2010年全省著名商标总数达到1000件。

    第三方阵:注册商标方阵。重点引导企业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商标注册,到2010年全省注册商标总量达到4万件。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 黑土


 

上一篇:亚洲品牌崛起

下一篇: 申报注册商标 水产品品牌打响“舟山制造”

相关新闻

评论